当前位置: 聚焦 > 详情
首都高质量发展 新机遇向青年招手
2023-07-31 07:27:20    中国青年报

翻看首都十年前的地图,和现在比有太多不同。


(资料图片)

十年前西城区熙攘的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现在是“金融+科技”的高地;东城区的隆福寺变身集剧场、美术馆、共享办公区于一体的文化新空间;大兴区的一片工业老厂房,如今坐落的是国际氢能示范区……更多活力地标在首都涌现。

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4446.4亿元,增长14.1%;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119.9亿元,增长6.5%。高端或新兴领域产品的投资快速增长,液晶显示模组、工业仪表、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产量分别增长50.6%、41.7%和22.5%。

离场,是顺应北京减量发展的需求;进场,是汇聚北京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进退”之间,蕴藏着众多年轻人的新机遇。

腾笼换鸟,栽下梧桐树

今年5月,10条氢燃料电池公交专线投运,大兴成为北京市首批运行区属氢能公交的区。

大兴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刘洋介绍,随着国家“双碳”战略实施,2020年8月,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启动建设,腾退废旧的工业厂房,建成全球最大的海珀尔加氢站,也为北京冬奥会提供氢源保障。入区企业先后攻破燃料电池系统、膜电极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

腾笼换鸟的案例在北京不胜枚举。北京市疏整促专项办综合处副处长朱兴龙给出一组数据:北京市两轮“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累计疏解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约3000家,城乡建设用地减量120平方公里,但人均GDP却提升到19万元。

“从集聚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北京在疏解中实现了更高水平发展,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走出了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朱兴龙说。

2021年7月,北京理想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齐连旭决定将总部从吉林长春迁至北京新动力金融科技中心。这栋现代化写字楼的前身是当年动物园批发市场(以下简称“动批”)体量最大的楼宇。

“动批”一度是我国北方最有影响力的服装批发集散地,坐落在首都核心区。过去,一个常被引用的数据是,“动批”给北京市西城区带来的经济效益是每年6000万元左右,但当地政府承担的交通、环境等管理成本超过1亿元。

“动批”的离场,是北京减量发展的重要举措。2018年,金融与创新的元素在这里融合成北京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以下简称“金科新区”),一年之后,金科新区升级为首个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成为全国“金融+科技”的创新高地。

齐连旭说:“多家头部金融企业都在金科新区内,我们离目标客户更近了。”

北京城南也在展现着这样的吸引力。入选北京市丰台区第二届“丰泽计划”人才时,北京中宇万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宁宇鹏说:“我是被丰台区的产业结构和产业聚集的态势吸引而来的。”

两年前,宁宇鹏将公司迁往丰台区丽泽金融商务区。他考虑到,这里已入驻了数家商用密码领域的优秀企业,产业呈现出逐步聚集的态势,将企业搬过来更便于洽谈合作,抱团成长。

彼时,《丰台区关于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扶持措施(试行)》发布不久,宁宇鹏认为,“在人才引进、企业税收返还等方面的政策格外有吸引力,这样的产业政策让企业在招人、用人、留人时更有底气了。”

截至今年6月25日,北京丽泽金融商务区入驻企业已达1048家,金融、科技两类企业合计占比超7成,其中不乏央企等行业龙头。

经历两版政策迭代,齐连旭对“金科新区”也更有信心了。他说,“金科十条”1.0版(《关于支持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建设若干措施》)从新技术研发,到人员服务,再到行业标准的制定都有覆盖。今年6月29日,北京市西城区政府联合多家单位共同发布“金科十条”2.0版,支持力度比之前更大了,“相当于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

服务护航,释放现代化新动能

在北京南部的22.5平方公里土地上,坐落着一批广为人知的医药产业机构——屠呦呦所在的青蒿素研究中心、老字号同仁堂的中药现代化产业园……这里是全国面积最大的医药健康专业园区,被称为“中国药谷”。

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超千亿元,2021年对北京市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贡献率超40%。该基地管委会副主任高海月介绍,基地以前更多的是提供厂房用地、煤电气等传统服务,现在努力打造“科学、专业、精准、高效”的现代服务。

入驻基地的华科精准(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科精准”)是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政府事务部门负责人邵灵敏说,2018年,公司把生产地址选在大兴,就是“看中了大兴区在生物医药以及产业化方面的重点支持,且基地有标准化的厂房”。

邵灵敏介绍,2022年5月,华科精准被纳入大兴区的“服务包”企业,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的工作人员会不定期来走访,每1-2个月还会通过线上调查问卷的方式让企业反馈需求。

“科技成果要走出实验室,涉及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多方面融合,仅依靠研究院所、企业的沟通远远不够,也需要产业园区的扶持和引导。”高海月说,今年该基地还打造了“中国药谷”人才学院,为青年企业家、青年创业者、领军人物等进行相关培训。

为了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互通,今年5月,大兴举办企业家沙龙活动,邀请区内33家重点企业参与,涵盖生物医药健康、半导体集成电路、氢能研发应用、国际时尚消费等多个前沿产业领域。

“我们的干部现在几乎人手一本产业政策口袋书。”北京市大兴区委副书记、区长刘学亮表示。

青春机遇,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

2022年,北京市海淀区GDP首次突破万亿元,其中,信息、科研、金融、教育和制造业5个行业合计占8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4.2%。北京市海淀区委书记王合生自豪地说,海淀作为科创高地,“为新时代首都发展贡献硬核力量”。

王合生说,海淀区科技创新主要得益于人才。海淀区人才资源总量为199.7万,其中专业技术人员有114万,是智力资源最为密集的区域。“很多国际国内的企业和机构愿意在海淀设立创新主体,是因为他们可以随时招到自己需要的各种人才。同时这些创新主体每年投入大量研发经费,又会培养更多的人才。人才创新创业机会多、生态好。”

以坐落在海淀区的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例,该中心主任王茤祥介绍,截至去年年底,中心已实施前瞻性项目208项,50%以上的项目跟世界前沿同步,10%以上的项目为世界首创或者领先。与此同时,从2010年起,该中心已培养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等专业约400名研究生。

“为什么要培养研究生?我们感觉到做的技术越前沿、越颠覆,就意味着再去社会上找人往往很难找到,或周期很长。因此在研究阶段就让学生进来,几年后,有的学生留下来继续发展,把技术的血脉延续下去,这样传承就会更加有效,技术转化的效率也更高。”王茤祥总结道,这里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大学“育种”、中心“育苗”、企业“育材”。

很多年轻人在这里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到了中心就被视同准科研人员。“如果他是技术骨干,技术转移获得收益,也能参与分配。”王茤祥说。

该中心还作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培养单位,同北大、清华、北航、港科大、港大等联合,每年招收全日制博士生约50人,目前已招收博士生81名。王茤祥称,这些大学也认为,这种模式是未来人才培养的一个分支。

首都高质量发展浪潮涌来,无限的机遇正在向青年招手。

关键词:

上一篇:ATFX港股:舜宇光学1月出货量,手机镜头“腰斩”,车载镜头猛增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