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聚焦 > 详情
德国学校如此缺老师,“移民为教育”恐成伪命题_环球微头条
2023-04-30 08:23:19    特特米拉在德国©

米拉上中学后的第一学期有三次数学笔试,每一次都是1分,最低分是1-,甚至有一次全班平均分只有3、4分,她也考了班上唯一的1-。

作者供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数学老师在中学开学不到一个月时举行了一次摸底考试,那次考试结果让老师大跌眼镜。

德国小学仅四年,从二年级开始这帮孩子就遭遇了新冠时期,小学几乎都在各种变化不定的学校政策里度过。

新生们数学基础层次不齐。

尤其是很多孩子连定义都不知道是什么,对心算的概念非常淡薄,上中学了,类似九九乘法表的Einmaleins背得仍然不熟悉。

Einmaleins

数学老师开始着手给孩子们补课。

但因为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小学,每个小学在新冠时期的教学方式很不同,导致孩子们水平很不平均,尤其是有些内容是需要日积月累的,很难恶补。

记得我在米拉二三年级时强化过她的心算和速算,每天在那种心算APP上做十来分钟的题,这对后来她解决一些估算问题很有帮助,中国的九九乘法表也有熟背,对计算速度很有帮助。

米拉是班上唯一一个全部做完且检查过的小朋友,据她说好多同学压根没有做完。

孩子们水平高高低低,不全是学生的事,那次考试加深了我对德国教育的一个印象:师资力量好缺啊!

首先是,缺老师。

特特刚升入中学第一学期,德语老师新冠病假,然后6周伤病,因为骑自行车摔了,再然后是两个多月的产假,他虽然是男的,但是爸爸也有资格休产假。

德语老师一周又一周的不能来上课,终于翻过年来到了二月份。

在家委会的努力下,学校派一位相对长期的老师来带班,三周后就该放复活节的假了,复活节两周长假后,四月份,原正式老师又来上班了。

七月放暑假,里外里仅三个月,加上德国春天有很多公共假期,还有长达一周的项目周,有外出郊游、有博物馆日,德语老师时不时地因为孩子生病或者自己生病请假等等。

一个学年稀里糊涂地就结束了。

导致孩子们那一年根本不知道在学什么,而家长不知道孩子们学校里在干什么,也混过去了。

而且有的老师会因为自己的病假,给孩子打分时手松,孩子们捧回来的成绩也都还不错,很容易让家长忽略真实现状。

其次是,德国老师很多身兼数职。

小学主班老师身兼数职,教本班几乎所有的课。

中学老师,比如特特七年级的数学老师也是他的物理老师,米拉的德语老师同时也是法语和英语老师,历史老师同时也是另一个班级的数学老师。

如果这位老师生病不来学校,孩子们一下就会缺一两门课。

老师们请假往往不是一两天,而是一周,要“好彻底了再回来上班,以免带病工作传染给孩子们,更怕影响老师的身体恢复”。

道理是对的,生病的老师也是人,应该休息,缺老师可以理解,全德国的老师都缺,但是后续不好,都是代理老师上阵。

有多少家长知道代理老师大多不正式授课?

代理老师往往来自同校的其他班级,谁相对有空,谁就承担暂时的代理老师。

同时,特特米拉的中学也有一两名专职的代理老师,他们相对稳定地承担这个责任,但架不住同时期请假的老师多啊。

代理老师相当于看管员,维持本班纪律,带着班级一起完成正式老师布置的任务,有时候是作业,有时是小的项目。

比如让孩子们分组完成一些阅读任务,或者一个项目分小组完成,孩子们自行讨论、分享、总结,代理老师维持纪律和协助请假的老师监督孩子们完成任务,但不以教学为主。

也就是说,孩子们做得好不好,对不对,表现如何,观点是否新颖,是否用心准备,正式老师看不到,孩子得不到及时反馈。久而久之,就会打击孩子准备课题的积极性,也影响完成度。

等正式老师回归时,除了赶进度,就是放宽要求。连米拉都回家说:“今天是代理老师的课,太好了,比较轻松,作业完成就可以了。”

代理老师不需要对课程太负责任,他们往往不知道正式老师何时归位,一开始只是帮助孩子们原地踏步,既不知道何时前进,也不知道下一步的进度是什么。

升入七年级后,特特的班主任换了,她是法语老师,法语是特特的第一外语,占比较重的分量。

看她之前跟我们的邮件联系感觉还挺负责,每件事情安排得头头是道,一直在为孩子们今年3月份跟法国友好学校的交流做准备。

结果刚开学因为父亲病重,她两周没有来上课,后来料理家里的丧事一周,再然后因为母亲伤心过度也病重,继续请假两周,之后料理丧事又是一周。

再之后老师得了新冠,请假两周,等回来上课的时候,已经快放圣诞节的假了,圣诞节两周半假刚结束,一月初没上几天课,这位班主任又受伤了,摔到了肩膀。

收到邮件,从下周起,又是两周病假。

特特班上的法语课就一直停滞。

人世间难免有请假的事情,这么多累计在一起我也深表遗憾和同情,能有什么办法呢,没法全靠学校,只能家长跟进监督。

七年级的班主任算是很负责任的,她坚持一两天就会给孩子们远程布置任务,为了刺激孩子们完成作业的积极性,给很多奖励:比如取消一次笔试,以项目周的分享成果作为重要分数,字迹工整、按时、积极完成等都作为主要的得分项目;酌情提前开展各种分组活动,让代理老师监督。

但是收效一般,班级的纪律散漫,孩子也没有心思好好地分组讨论。

甚至于,前几天特特告诉我,他们的代理法语老师告诉他们:“只要不捣乱,只要完成了作业,别让我看见你在做什么,你爱做什么都可以。”

于是孩子们很配合地上课“安安静静”地打游戏、吃东西,不亦乐乎,老师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学校给孩子们发IPAD,校内只能使用学校的IPAD,不能下载游戏APP,但是可以上网。我就是通过翻特特的IPAD网页浏览记录,发现他上课时间玩各种游戏,而他理直气壮地告诉我,代理老师是默许的。

给我气的,直接写信给家委会和班主任外加校长,我想知道这是一个班级正常的运作过程吗?

这还是我们附近最好的文理中学之一。

我曾经为米拉上小学的主班老师而庆幸:刚满五十岁,年富力强,有教学经验,管理这些小孩子游刃有余,自己孩子已经大了,过了需要为家庭太过操心的年纪。

结果一样,因为学校老师紧缺,这位主班老师不得不常年去别的班级当代理老师,导致米拉小学时课程缩水,某些课只能用来写作业,主班老师两个教室来回跑。

据国家教育部统计,目前德国有超过1万个教师职位空缺。

为什么会缺老师呢?

第一,因为德国新生人口增加,而教师的退休率也增加,同时近年来还要安排难民儿童入读。

据德国统计网站报道:从2011年到2020年,德国出生人数每年上升,从66.3万上升到77.3万。

米拉就是2012年出生的,这几年在小学里已经很明显感受到人数的增加,随着这些孩子逐步进入中学,中学班级的人数也在递增。

自2015年起,无数的难民儿童也需要入学,尤其是去年2月开始截至今年一月初,约有20万乌克兰孩子来德国上学,以至于去年一年级的新生之多,是过去17年从未有过的。

根据贝塔斯曼基金会的数据显示,教小学的师范生每年大概7000人毕业,但2016年到2020年对师范毕业生的需求量在9700人,从2021年到2025年该需求量上升到1.12万人。

缺口越来越大,预测到2025年将会共缺3.5万名小学老师。

第二,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从事教师职业。

首当其冲的是很多德国中学毕业生觉得,自己读了那么多年的书,已经足够了解“教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地点、工作内容和实践安排都比较单一,这对他们很缺乏吸引力。

其次,即使“德国教师”行业工作岗位稳定、有着适合家庭生活的工作时间、以及相对满意的薪水,但是年轻人觉得看不到太多晋升和长远发展的可能。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攻读“Lehramt教育学/师范专业”不那么容易毕业。

德国的小学主班老师是一人身兼多职的,要教几乎所有的小学课程,所以除了专业课,还要必修德语、数学、体育、音乐、艺术的教学教法,包括心理学和小学教育方法等一系列作为老师的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

在德国想要成为一名正式的教师,除了要有教育学或与专业相关的高等学历,毕业时还要通过国家考试Staatsexamen。

2011年成功通过国家考试和硕士学业的毕业生是3.4万人,到2021年只有2.89万人。该人数包含了可以成为小学、中学及特殊学校老师的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

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很多就读的师范生在第一次“义务实习”时才发现,自己不仅仅是在教授某门学科,比如数学或者历史,而是更多地在教孩子。

也就是说,“当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而且更多的是与孩子的相处,了解和愿意走进孩子也是他们的重要课题之一。

这也是不少人打退堂鼓甚至学到一半转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们对专业是有喜爱的,但是不喜欢或者不擅长跟小孩子相处。

2023年1月27号,教育部常设科学委员会与教育文化部长会议就如何应对严重的教师短缺问题发表了声明。

这份声明中有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未来几乎不可能培训足够多的教师!

德国教育部的建议是,首先,尽量挖掘合格教师的潜力。例如尽量减少老师的半职工作、重新启动退休教师、减轻教师的课外教学任务。

其次,在某些情况下减少对教师的需求,比如提高高年级的混合教学和自学时间。

解读这一消息,这意味着:

第一,完全放手把一切交给学校,是不可取的。

这对家长的要求很高,如果不懂德语,与老师沟通不到位的家长会很吃亏。孩子的学习进度、班级老师的任职状况,以及学校的教师分配状况都应该随时跟进。

第二,孩子要尽快适应自由式的教学方式。

也就是没有人盯着、没有人规定教学任务时,能主动完成学习任务。

这可不简单,孩子不是天生就应该自觉做到的,需要一定的陪伴和摸索,去找到合适孩子的方式。

比如老师布置数学作业,完成这个作业简单,但如果布置阅读作业,因为缺少老师引导,只是泛泛地要求学生阅读,一周后交流、分组,各自说说观点和感受,其间全程由代理老师协助。这种自学的效率不高,如果还是成绩的一部分,效果就不太好。

特特的法语老师缺席时曾经布置过一个作业,“介绍一本最近看的书”,需要写作者相关、内容相关、感受相关。

特特居然自己google上搜了一些评价就交掉了,最后得了满分1分。

可是这样的成绩对孩子知识水平没啥帮助。最好是根据实际情况,持续陪跑一段时间再慢慢放手,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养成一些自觉的习惯。

比如,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好几天后需要交的作业,对于老师偶尔抽查的作业也很上心,对老师顺口一提的拓展内容,愿意主动找资源等等。

原以为遇到一位好老师,是千载难逢的,现在发现,还得老师每天都上班才谢天谢地。

孩子大了,本应该在老师的带领下学到方法,调动自主能动性去发现更广阔的天地,家长更应该退居二线做好辅助工作,尤其是青春期前后,多一句不如少一句,但是很可惜,因为教育资源的不间断缺失,咱们也不得不打起精神来啊!

数据来源:

关键词:

上一篇:“整装再出发”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