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原标题:“笙”生不息,澜沧县党建赋能“守护”芦笙制作技艺
“谷子黄,拉祜狂。”芦笙,拉祜语称“诺”,是拉祜族族人民生活情感的表达方式,刻画着拉祜族人民的性格和意志。2006年,普洱市澜沧县木戛乡南六村南嘎河拉祜族芦笙制作工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为拉祜族世代流传的民间传统乐器之一,芦笙在澜沧县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多个“拉祜族芦笙制作技艺”“芦笙舞”“芦笙调”等在这环环相扣,形成了活态的芦笙文化生态链。
“传统芦笙制作过程主要有6道工序,文字资料很少,多为口头传授技艺。”李扎思告诉记者,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芦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全靠眼睛看和耳朵听来保障,有人把这个特殊工艺称之为“视听艺术”。
今年67岁的李扎思,是澜沧县木戛乡南六村土生土长的拉祜族人,也是芦笙制作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由于从小耳濡目染,对芦笙十分热爱,在父辈的影响下也拥有一门制作芦笙的手艺。
“一把好的芦笙会吸引你的双手抱着它,边吹边跳停不下来。”李扎思一边展示成品的芦笙,一边告诉记者如何才能制作一把有“魔力”的芦笙。
据了解,近年来,木戛乡立足乡情实际,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坚持党建引领成功打造南六村党总支部“集体经济翻番标杆支部”,着力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2021年,木戛乡围绕“农村党建强基”、党建赋能产业发展两个“县委书记特色项目”,建成1个芦笙制作和培训中心;木戛乡南六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传承人(制作人)”合作模式大力发展芦笙产业。在原有的芦笙制作工艺上进行创新与改良,制作出做工精湛、音质圆润的各个型号的芦笙,受到周边群众的喜爱。
目前,木戛乡南六村芦笙制作合作社年均制作芦笙4000把以上,16名芦笙制作人人均收入在1.2万元以上,村集体每年增收20万元以上。
记者 谢玉鑫 通讯员 李楠珺
(谢玉鑫)
关键词:
热门推荐
最新资讯